首页 资讯 正文

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体育正文 100 0

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1938年1月1日(rì),齐鲁大地爆发了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zhīduì)。四支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可是,四支队关防之印长期(chángqī)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时值(shízh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将对四支队大印探寻过程,成此一文,以飨读者。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使用的(de)“关防” 说起(shuōqǐ)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使用的大印,还得从篦子店“十人会议”谈起(tánq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shěngwěi)部署在全省按东西南北中发动十大(shídà)起义,建立十个(shígè)支队。1937年10月,省委由济南迁至泰安。12月27日,省委在泰安县篦子店召开紧急会议,研究(yánjiū)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具体事宜。参加会议的有:黎玉、洪涛、林浩(línhào)、孙陶林、程照轩(chéngzhàoxuān)、马馥塘、刘居英、金明、武中奇、武思平。会议确定了起义时间、部队番号、制作红旗和八路军臂章等事宜。 省委书记黎玉认为,部队建立后(hòu)没有“关防”不行,总不能办什么事(shì)都打白条子。借钱、借粮(jièliáng)、借枪,仅是个人开个白条,不能取信于人。那么,“关防”怎么办呢?就让武中奇想办法。 “关防(guānfáng)”是印信的一种(yīzhǒng),长方形,始于明代。清代正式(zhèngshì)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用朱红印泥。临时派遣的官员用长方形的官印称“关防”,用紫红色水,一般称为紫花大印。 四支队(zhīduì)的“关防”,其作用有:征粮、筹款、募枪(mùqiāng)、委任状、张贴布告等。 黎玉同志为什么把刻印这个任务(rènwù)交给武中奇同志呢? 因为武中奇同志是一位书法(shūfǎ)篆刻家。他于1907年(nián)9月20日出生在山东省(shāndōngshěng)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崮山镇后(hòu)大彦村,后举家迁至济南。从小就(jiù)酷爱书法艺术,且很有天赋。少年时,临摹过《九成宫(gōng)》《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等。之后,他在济南市一家印刷厂石印车间(chējiān)作童工时,没有笔和纸,就把8块方砖磨平,拼成字案,然后再用苘麻扎成的笔,蘸着水在上面(shàngmiàn)练习书法。1933年,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隐居泰山,创办了(le)“泰山革命烈士祠纪念武训小学”,委任中国近代教育家范明枢任总校长(xiàozhǎng),并聘请一批进步教师。武中奇在所聘之列,担任金石书法教员。他在此任教两年多的时间里,浏览了泰山石刻,阅读了历代的一些名家法帖和众多的书法典籍,提高了他的书法理论水平(shuǐpíng)和鉴赏能力。这个(zhègè)时期,他还篆刻了30余方印章。所以,这个任务非他莫属。 据武中奇同志后来描述:中共山东省委篦子(bìzi)店“十人会”后,“韩豁、赵新、唐克、蒋平(jiǎngpíng)、傅生、范琳这些女同志做了一面旗帜,是红旗,带着镰刀锤头,中间是我写的(de)(de)‘游击’两个大字。番号(fānhào)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另外,我刻了一方长型的‘关防’,是一块小砚台(yàntāi)磨平了刻的。开始在那里活动的时候,就用这块‘关防’。”这是四支队第一枚大印。 徂(cú)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篆刻的大印 星转斗移,时间(shíjiān)来到1987年。为纪念徂(cú)徕山抗日武装起义(wǔzhuāngqǐyì)50周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shěngzhèngfǔ)开始修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jìniànbēi),并布置(bùzhì)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展览。在筹办过程中,多方寻觅武中奇同志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篆刻的那方印章。遗憾的是,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失了。万般无奈之下,特请武中奇老先生重新篆刻一方。 此时的武中奇(wǔzhōngqí)同志年已八旬,由于年代久远,他已记不清当年所刻“关防”之印文(yìnwén)(yìnwén)了。于是,武中奇老先生根据记忆重新篆刻一方,印文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之关防”。 武中奇同志于1987年篆刻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dìsì)支队(zhīduì)之关防”大印 在一段时间(yīduànshíjiān)内,对于徂(cú)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的四支队名称,人们著书立说,大都以这方印文为准。 武中奇为徂徕山起义部队篆刻的关防印文(yìnwén)现世 日月如梭,到了20世纪90年(nián)代。中(zhōng)共新泰市委(shìwěi)党史办在征集史料过程中,发现了当年四支队于1938年颁发给郭竹斋的《委任状》。 据《泰安市中共党史人物名录(第一集)》记载:“郭竹斋(guōzhúzhāi),1897年出生,曾用名茂春,山东省新(xīn)泰县龙廷区(现为新泰市(xīntàishì)龙廷镇)人。1931年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参与了(le)新泰县委组织领导的龙须崮暴动。1938年春,任八路军(bālùjūn)山东人民抗日(kàngrì)游击队第四支队游击队别动队(biédòngduì)队长。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别动队队长、新泰县七区区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建设科科长、沂北县实业科科长、鲁中(lǔzhōng)行署农业试验场场长(chǎngzhǎng)、山东省人民政府莒县试验场场长、沂水专区农场场长、莒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73年病逝。” 经(jīng)考证,此(cǐ)《委任状》为(wèi)“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十号”。内容是:“委任郭竹斋为本队游击队别动队队长”。署名:支队长洪涛,政委黎玉。时间是:中华民国(zhōnghuámínguó)二十七年(nián)(1938年)三月。并且在任命书上盖有红色的印章,印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关防”,共26字(zì)。 经辨认核实,确系武中奇同志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前夕于篦子店篆刻的印信。这与徂徕山起义50周年所篆刻的关防(guānfáng)有几处区别(qūbié)。 从发现这方原(yuán)印章的印文后,在编印党史书籍及报刊(bàokān)发文章时,陆续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的四支队(zhīduì)名称,改成“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作者系原泰安市委党史办调研员(diàoyányuán))
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