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济宁市兖州区:夏粮丰收背后有“智慧田管”

体育正文 205 0

济宁市兖州区:夏粮丰收背后有“智慧田管”

济宁市兖州区:夏粮丰收背后有“智慧田管”

初夏(chūxià)时节,麦浪翻滚(fāngǔn),金黄遍野,济宁市兖州区39万亩麦田已进入收获期。 在新兖镇前杨庄村高标准(gāobiāozhǔn)农田里,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紧张地(dì)收割着颗粒饱满的小麦。 看着满载小麦的车辆一趟趟运往粮仓,农场主赵新成脸上(shàng)难掩笑容。“今年收成不错!”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从已收割(shōugē)情况看,亩产能达到1400斤。”谈到收益提升,赵新成认为相较以往传统(chuántǒng)的种田方式,科技在降本增效上带来了很大(hěndà)的助益。 前杨庄村的这片土地是新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配备了智能化灌溉和(hé)高效排水设施(shèshī)。赵新成指着不远处的大型指针式水肥一体灌溉设施说:“光是这台设备,一天的作业量就顶得上(shàng)大水漫灌模式10到15个人工,我只需在手机(shǒujī)上操作几下,就能完成几十亩地的灌溉施肥(shīféi),不仅省心省力,还大幅降低了成本。” 兖州区农业开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秀川(zhāngxiùchuān)介绍,兖州区将农田灌溉与施肥(shīféi)有机结合(jiéhé),已形成指针式喷灌、地埋式伸缩喷灌、卷盘行架式移动喷灌三种成熟的智能水肥一体化(yītǐhuà)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养分状况,以及不同作物在(zài)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需肥特点(tèdiǎn),精准设定配方参数,自动调节灌溉量和吸肥量。农技人员或农户只需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远程操作(cāozuò),真正实现了(le)精准灌溉施肥,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农田智能化管理水平。”张秀川说。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效益不止于此。新型灌溉设施的应用(yìngyòng),使得(shǐde)田垄得以(déyǐ)去除,实现了(le)土地的集中连片种植。张秀川补充道:“这使每亩地实际种植面积增加了10%到15%,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赵新成对此深有感触:“这些实实在在的有利条件,为我们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bǎozhàng)。”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tǐxiàn)在(zài)灌溉(guàngài)上,也(yě)贯穿于小麦生长的全周期管理。在漕河镇管口新村,种粮大户张志发流转的小麦同样喜获丰收,他依靠一款农业APP实现了智慧化麦田管理,这得益于管口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气象观测站。该站能持续监测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关键气象要素,每天实时上传近8000组数据至(zhì)气象部门云平台。 兖州区气象局副局长陶勇表示,依托这些海量实时数据,气象技术人员(jìshùrényuán)可以结合不同(bùtóng)小麦品种的生长特性,在拔节、孕穗等8个关键(guānjiàn)生育期为(wèi)其(qí)“量身定制”气象服务档案和预警信息。“通过气象服务图,可以直观查看降水强度(jiàngshuǐqiángdù)等信息,提供覆盖小麦生产全链条的服务产品,从播种期的降水预测,到灌浆期的气温预警等,一应俱全。”陶勇说。 精准的气象服务,为小麦安全生产构筑了科技屏障。漕河镇管口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法义对此深有体会(shēnyǒutǐhuì):“气象观测站建成后,我们能用(yòng)实时、准确的气象数据来(lái)指导良种繁育工作。” 目前,兖州(yǎnzhōu)区已构建起(qǐ)较为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拥有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8个区域自动(zìdòng)气象站、2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及1个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对温度、湿度、降水、风速(fēngsù)等要素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测。 兖州区气象局副局长宋鹏程介绍,气象部门会将这些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形成(xíngchéng)气象服务快报并(bìng)及时传递给农业部门。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郝潇 苏强 赵(zhào)安宁)
济宁市兖州区:夏粮丰收背后有“智慧田管”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